部门动态
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硕士研究生导师聘任仪式暨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论坛系列报道之三

发布日期:2012-10-15   点击量:

10月13号下午,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论坛继导师聘任仪式之后在我校行政楼报告厅隆重举行,论坛由党委书记奚建华教授主持,国家广电总局人事司副司长张宏、全体导师、全体研究生、新闻与传播学院等相关学院学生参加了论坛。

校长彭少健教授首先介绍了我校新闻与传播学科的办学优势,回顾了办学历程,总结了研究生首届招生情况,提出了“联手行业,产学合作”的研究生培养设想并指出了在培养方式创新上的疑惑。随后,浙江广电集团副总编辑施泉明,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景春,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副台长张华立,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杨晶,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李公羽等畅所欲言,相继就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施明泉认为,现代媒体需要的人才是“有职业理想”、“有深厚文化功底”、“甘当蓝领,有奉献精神”的人才。而学校应该紧紧围绕行业需求,“强化学生文化基础、国情省情教育”、“注重经济报道记者的培养”,“实行媒介融合型教育”和“案例教学”,充分利用校内导师理论深厚、业界导师实践丰富的优势,为学生“呈现传媒行业的视听盛宴。”

赵景春就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识、职业素养做了精彩的阐释:“如果你选择了新闻,就意味着你选择了每天清零;如果你选择了新闻,就意味着你选择了始终在岗、在线;如果你选择了新闻,就意味着你必须是个行者;如果你选择了新闻,就意味着你必须敬畏责任,承担责任。”

张立华则建议新时期传媒人才注意阅读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的提高。张台指出“一切艺术的基础是文学,而文学的基本能力是阅读,只有多阅读,多思考,才能强化文化功底。”而目前广播电视的竞争大多在内容产品、创意、制作三方面,这就需要新时期的传媒人才具备以上三种能力。

杨晶则指出“信仰指引下的新闻与传播人才的培养”,应该“坚守新闻人的职责,新闻人的良知。”同时建议学校安排“新闻的舆情分析”“影响力的评估”相关课程、讨论和实践。

最后,李公羽的发言详细论述了“新传媒时代,传媒人才需要具备全媒体、复合式、创新性的特点。”同时还对新闻与传播人才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①在岗位实践过程中,同学要注意岗位实践的轮换,熟悉不同的岗位工作和流程;②在岗位设计过程中,学校要尊重学生的意见,把学生的兴趣与工作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③编导、主持、管理类的学生,要更多的参与活动,相信“广告的时间是有限的,活动的空间是无限的”;④新媒体时代,学生要加强评判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正能量,减少其负能量。

业界导师的精彩演讲、精辟论述赢得了各位专家学者和学生的热烈掌声和共鸣,同时为我校在探索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道路上指出了方向,为我们刚刚步入专业硕士研究生行列的同学点亮了灯塔,为我校首届研究生的专硕生涯开启了新的航程、指明了新的坐标!

Copyright © 浙江传媒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  版权所有

中国 · 浙江 · 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源街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