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晚,由学科建设与研究生管理处、国际文化传播学院主办的“博学大讲堂·名师堂”系列讲座第十一讲在一教A212顺利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基于案例的第二语言教学法再认识”,主讲嘉宾是华东师范大学徐子亮教授。岁月从不败潜心教育的学者,徐教授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讲台上她娓娓道来的身影给在场师生留下深刻印象。
讲座中,徐教授首先深入探讨了“案例”与“教学法”这两个关键词,并阐述了它们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及其相互关系。徐教授回顾了我国90年代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对比墨尔本私立学校七年级学生的作文课教学实例,展示了任务型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先进性。譬如以“接待来访的客人”这一话题为例,当地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需阅读相关书籍,包括接待礼仪、环境布置和烘焙书籍,随后完成作文、音像资料的制作及活动评估表的设计。徐教授总结出教师应有技巧地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进行批改和讲评,使教学超越简单的对错评判,更加注重情感与文化的传递。此外,徐教授强调了写作课中“读”的重要性,将其比喻为水库蓄水,为创作提供灵感与素材。她倡导通过观察、记叙与表达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指出这一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非人工智能所能复制。
此后,针对任务型教学法,徐教授认为可追溯于1989年的《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她由浅入深地剖析了任务型教学法的三大理论:语言习得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课程理论的3A课程观,即意识(Awareness)、自主(Autonomy)与真实(Authenticity),并分析了该教学法的优势与局限性。同时,徐教授也指出过往语法翻译法、直接法等教学流派的不断革新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演变,语言学习已从重视语法规则转向重视交际能力,强调“听”与“说”的重要性。
最后,徐教授探讨了当前流行的项目式教学法,并仔细分析了与任务型教学法的异同。尤其是教师在撰写案例时,要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学习。问题讨论环节,“沉浸式学习”并入师生记忆,引发头脑风暴。此次讲座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更是一次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与创新探索,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带来了新的启示与思考。徐子亮教授以其深厚的专业底蕴和前瞻性的教学理念,为在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指导,激励大家不断探索更加高效、贴近现实的语言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