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动态
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2019年影视文化与批评高峰论坛暨申硕专题研讨会顺利举行

发布日期:2019-12-16   点击量:

2019年12月14日,影视文化与批评高峰论坛暨申硕专题研讨会在浙江省德清县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浙江传媒学院主办,浙江传媒学院学科建设与研究生管理处承办。会议以“影视文化与批评”和“申硕专题研讨”为主题,围绕“美学与艺术学理论新进展研究”、“影视艺术与审美文化研究”、“跨学科视野下的影视文化与批评”、“学科建设和申硕研讨”等议题,来自全国的3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德清,展开深入讨论。

开幕式由浙江传媒学院学科建设与研究生管理处副处长黄洁主持,浙江传媒学院学科建设与研究生管理处处长张邦卫教授致研讨会开幕词。张邦卫教授首先对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欢迎。他希望各位老师能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在展示所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之外,能为浙江传媒学院的学科发展和申硕大业提出一些实质性建议。

研讨会第一场主题发言由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赵思运教授主持,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何国平教授担任评议人。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王建刚教授作了题为《媒介革命与国际传播中的伦理问题》发言。王建刚教授提出“生物体都有传播的存在”的见解,他认为无论是植物界还是动物界都有传播的存在。王教授还指出语际传播存在的伦理问题,例如PPT、广告、广播中的伦理问题对于传播的限制,以及电视中色情暴力的内容对于青少年儿童的不良影响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贵州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杜安教授作了题为《被遮蔽的半生缘:非遗“珠郎娘美”的跨媒介流变》的发言。杜教授梳理了侗族非遗“珠郎娘美”,从口传媒介到印刷媒介再到电子媒介的跨媒介流变,认为“民族风格”与“民族文化”的彰显或遮蔽,在体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最后提出放诸“十七年”时代背景,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政策,是促成“珠郎娘美”跨媒介变异的主因。

苏州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数字传播系主任易前良教授作了题为《数据时代影视文化研究的网络视角》的发言。易教授分享了学术创新的两种途径:第一,对现实进行会议,发现问题;第二,跨学科视角。并且指出从问题意识出发,提出了以下问题:新媒介技术对影视艺术是否会产生影响,产生何种影响;影视艺术研究应如何回应这一现实。另外,易教授介绍了大众传媒时代影视艺术的产消结构,并着重介绍了“类点试”生产模式,指出数字时代影视艺术产销结构的重构,在数字时代,关系重于节点。

浙江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研究院杨向荣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图与词:重读玛格利塔与福柯》。杨教授通过对玛格利特话语中的图与词的张力以及福柯对玛格利特阐释中对传统美学原则再建的颠覆,来探讨图与词间的断裂叙事的话语深渊,通过这种话语深渊来对当前的图像霸权、读图时代的图文艺术提供一种阐释的可能。杨教授认为,挖掘图与词背后的隐喻、话语深渊以及张力建构,可以为我们解读当下的图文关系提供学理依据和理论资源。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莫运平教授作了题为《媒介批评之我见》的主题发言。莫教授指出媒介批评还不是一门很成熟的学科,从1995年媒介批评进入中国学术界至今,国内以媒介批评为主题发表的论文只有374篇,2019年关于媒介批评的文章只有9篇,国内学术界对于媒介批评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相对集中的力量。莫教授认为,我国学术界关于媒介批评研究方面的关键词多集中在:网络媒介批评、新媒体、女性主义等方面,这几方面也将成为接下来媒介批评的主要趋势。

研讨会第二场主题发言由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院赖彦教授主持,苏州大学易前良教授担任评议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何国平教授作题为《穗港电视剧与城市集体记忆研究基于<外来媳妇本地郎>和<皆大欢喜时装版>的比较》的发言。何教授指出,影视剧对城市形象传播和集体记忆的构建功不可没,论述了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穗港两地的城市记忆是如何实现各自的突破与交集的过程。通过对“广府剧”代表《外来媳妇本地郎》和“港剧”代表《皆大欢喜时装版》两部电视剧的比较和剖析,总结二者在城市记忆构建过程中呈现的特点。

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钟丽茜教授的发言题目为《数字互动艺术的审美特征》。钟教授指出数字艺术互动性的哲学动因为“主体性”的衰落和“主体间性”的突显;在“体验经济”的商业文化背景下,当代艺术的交互性逐渐增强。另外,钟教授还提出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审美差异,认为我们应该理解媒介(技术),理解人性,通过想象力与创新来表达未来的可能性正是媒体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向宇教授作了题为《再领域化:当下中国电影地方空间生产》的发言。向宇教授指出当前中国电影地方空间生产再领域化的路径:第一是经验化,地方是一个经验空间,空间成为地方的关键在于经验;第二是历史化,向教授指出历史化是强调地方经验的电影创作超越“地方”的局限性,或者说将“地方”解域之后再领域化的途径之一。另外,向教授还提出“共同体美学”是新的在领域化召唤或是规训的疑问。

大会主题发言第三场由浙江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研究院杨向荣教授主持,贵州师范大学杜安教授担任评议人。

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朱晓军副教授教授作了题为《回归中国本位:漫谈美学研究的危机与转机》的主题发言。朱教授从西方美学研究危机的背景出发,指出媒介社会和后现代结构是西方美学研究危机的背景。总结了美学研究里面的矛盾——“用理性建构研究感性”,然后回归中国美学研究,指出媒介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中美学概念的失效。最后提出了中国美学研究的“突围”路径,即走出现有的美学体系,用乐感替代美感。

苏州大学柏杨老师的发言题目为《戏剧艺术在儿童智能培育中的运用》。柏老师基于对儿童心智培养的考查,探讨何种艺术形式最能发展儿童的心智,提出戏剧艺术在儿童心智培养中的作用并深入探讨,得出戏剧育儿家庭实践的路径。

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潘汝副教授作了题为《民国江南电影的开放气质漫谈》发言。潘教授从近代以来大批的江南学子赴海外学习电影艺术,到20、30年代,张石川与“鸳鸯蝴蝶派”合作,推出了不少改编自外国小说的江南电影,再讲到卜万仓、沈西苓、吴永刚等人进入电影行业,展现了江南电影开始向艺术性和本土性转变的过程。潘教授认为,要想在西方电影艺术的影响下推出优秀的作品,就要以西方电影之技法,构建中国民族电影之厦。

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张彩虹副教授作了题为《新中国电影起点:以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为中心的考察》的主题发言。张教授从电影的史论视角出发,以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为切入点,讲述了研究缘起、北上影人观感、新文艺规范的确立、文代会召开《文艺报》的创刊与“影协”成立以及历史回望五个方面的内容。从历史的维度回望过去,1949年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对其研究较少,以此为中心对中国新电影进行考察可以弥补电影史研究的空白。

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郭文成副教授的发言题目为《论艺术现象学中的还乡思想》论文宣讲。郭教授认为,现象学与现代艺术之间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从技术时代的层面而言,艺术现象学表明艺术与哲学界限的消解,这也意味着艺术与哲学都进入一种后历史的文化处境里。另外,艺术现象学的研究目的是在不确定的“对象”与同样不确定的“自我”之间重新寻找一种新的艺术构成和创作方式,以及一种新的艺术理解和思考方式。

浙江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研究院戴哲副教授作了题为《历史裂缝中的个人叙述:从电影<哦,香雪>到<归途列车>》的论文宣讲,通过对比《哦,香雪》和《归途列车》两部电影的故事情节、人物以及具有时代象征的物品,指出80年代以来个人意识的觉醒所面临的困境,当个体离开原有的位置,且自我被唤醒时,她们虽然以一种新的姿态显示出流动得主体性,但是,这种主体性却是以成为市场逻辑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为代价的。

主题发言过后,各参会嘉宾针对浙江传媒学院申硕事宜进行了专题研讨。张邦卫教授表示,学科建设是重点突破方向,在未来学科前进道路上,希望能得到各位的点拨与帮助。各位与会嘉宾针对目前申硕一事,解读了当下学科建设的现状,并且针对目前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会议最后,浙江传媒学院学科建设与研究生管理处处长张邦卫教授致论坛闭幕词,他感谢各参会嘉宾远道而来对本次研讨会的支持,认为本次研讨会的内容,从学术和务实的角度上,干货满满。他希望各位学者可以“以会为媒”,相互切磋、交流、凝聚友谊,形成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

Copyright © 浙江传媒学院学科建设与研究生管理处 (党委研工部)  版权所有

中国 · 浙江 · 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源街998号